您的位置: k8凯发平台 >新闻中心>民政新闻>详细内容

镇原县推动信息共享助力救助帮扶精准化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3-11-02 15:03:46 浏览次数: 次 【字体: 】

今年以来,镇原县不断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,提升社会救助对象精准识别及认定的准确性、科学性和及时性,确保救助工作兜住底、兜准底、兜好底。

镇原县民政、发改、教育、财政、人社、住建、卫健、应急管理、乡村振兴、医保、残联、工会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《镇原县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实施细则》,各相关部门签订了信息数据共享和保密协议,完善了包括特困人员、城乡低保、低保边缘人口、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和支出型困难人口信息数据库。建立起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多层次全维度的信息网络,并以全省结对关爱行动为契机,建立了包括特困人员、孤儿和贫困重度残疾人数据库,推动关爱行动走深走实。

通过县直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,镇原县民政局对申请城乡低保、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人员,先开展信息核查认定,做到“逢进必核、在保复核和动态常核”。通过信息共享,可全面掌握申请对象的“房子、车子和票子”,有力实现了精准保障和救助,防止错保错救问题发生。将核查结果返回乡镇人民政府,由工作人员进行现场重点调查。强化乡村振兴信息平台的监督作用,对平台反馈的信息重点进行调查核实。

年内,共核对信息135 批(次),核对信息10.68万户(次)32.95万人次,乡村振兴信息平台反馈信息2批(次)604条,通过信息核对和复核调查,不予批准救助和取消社会救助资格208户598人,取消不符合条件保障和救助对象19户19人。通过信息核对,有效解决了家庭收入核算难、救助对象认定难问题,杜绝了不符合条件的对象享受保障救助待遇的情况,实现了救助对象公开、公平、公正。

镇原县下大力气解决特困人员“漏养”、城乡低保人员“漏保”和临时救助“漏救”问题,救助方式由个人自主申请向信息比对、告知对象申请或代为提出申请的主动发现救助模式,实现了“人找政策”到“政策找人”的全面转变。救助对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,由过去“大水漫灌”式救助变为当前的“精准滴灌”式救助,由过去的粗放管理式救助转变为当前的精细服务式救助。充分利用甘肃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系统,结合“信息共享、部门联动”主动发现模式,对反馈的“红、橙、黄、蓝”预警信息,及时推送相关部门核实,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相应保障范围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镇原县民政部门与医保、教育、团委、残联、人社等部门交换信息5837条,59名困难群众及时纳入特困和城乡低保范围,29名困难群众给予临时生活救助,漏保、漏养、漏救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。

镇原县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和分析作用,通过数据共享,实现了“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”,由“群众开证明”转变为“系统来证明”,不仅方便了群众办事,提升了救助对象管理服务水平和救助对象认定准确性,实现了“应保尽保、应养尽养、应救尽救”目标,还减轻了行政成本,增加了政府公信力。


×
网站地图